2023-11-21|来源:昌吉州融媒体中心
“以前村里最缺什么?”
“年轻人、好点子。”
“现在呢?”
“村里来了年轻人,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思路、新办法、新经验……”
近年来,昌吉州坚持在“引、育、用、留”上持续用力,依托“千名硕士进昌吉”引才计划,加强返乡大学生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、退伍军人等乡村返乡创业人才队伍培育,越来越多的青年洗净“书生气”,换上“乡土气”,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,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一曲铿锵而嘹亮的青春之歌。
致富路越走越宽
时至深秋,在木垒县雀仁乡乌克勒别依特村鲜食玉米加工厂车间,马达声声,机械轰鸣,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玉米棒,通过扒皮、清洗、漂烫、真空包装、高温杀菌等工序,迎来“华丽转身”。
这个鲜食玉米加工厂于今年9月底投产,日均加工3万穗鲜食玉米,今年预计实现利润50万元,为乌克勒别依特村及周边村民提供了30多个工作岗位。
漫步乌克勒别依特村,物业公司、跳蚤市场、休闲广场、夜市、采摘园,一个个新事物悄然出现,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变化。
今年8月,乌克勒别依特村启用数字乡村平台,赋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,还承载着平安乡村、智慧党建、积分银行、天翼云播等功能,使乡村治理更加高效,同时激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。
2023年,预计乌克勒别依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。然而在2020年时,村集体还没有收入。
村民们说,这些变化离不开年轻的“领头雁”。
今年34岁的关富栋是木垒县白杨河乡人,2011年从部队复员,2018年任乌克勒别依特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。2021年,村“两委”换届,选举产生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7名,平均年龄39岁。
5年来,关富栋带领着村“两委”班子铆足了劲建设乌克勒别依特村,确定村集体利用物业公司的收入,投资鲜食玉米深加工项目,带动农户规模化、集约化种植有机农作物的发展思路。
2023年昌吉州两会上,人大代表关富栋带来一份建议:加强对“新农人”的人文关怀,完善提升基础配套设施,推动返乡农民工再创业,激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乡村。
“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,要以长远的目光去发现并挖掘其中的价值,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实践经验。”关富栋说。
今年,乌克勒别依特村回来了12名年轻人,他们或在村集体企业任职,或在家乡自主创业,走出了一片新天地。
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
韩乐土生土长于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,见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带给家乡的巨变,也书写了与腰站子村“双向奔赴”的佳话。
从全村人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共种“一块地”,到腰站子牌有机面粉和有机手工拉面等产品走向全国市场,再到发展乡村旅游……
十几年来,腰站子村将小麦产业特色不断放大、拓展、衍生,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得到了真金白银的优厚回馈。
2022年,腰站子村集体经济收入430万元、集体资产有1039.3万元。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及各公司实现产值4.2亿元,为村民发放分红680万元,入股分红率22%,村民入股分红率已连续12年达到20%以上。
“看到家乡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显著成就,我深感骄傲和自豪。”韩乐说,自从2018年回到家乡,以亲情乡情为纽带,为他开展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2019年,腰站子村成立新疆丰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,韩乐担任副总经理,他组织开展文旅宣传活动、打造新景点景观,用新点子让乡村游“活络”起来。
“清晨可以骑行漫步道,呼吸新鲜空气沐浴阳光;上午在麦田公园、七彩花田定格最美时光;中午去品尝农家菜,顺便打卡小麦博物馆;下午可以在果蔬采摘园尽享田园乐趣,在萌宠乐园和无动力游乐场撒欢;晚上,入住民宿,让记忆的脚步停停走走……”在韩乐看来,年轻人向往的生活就在这里。
韩乐认为,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旅游产业也要迭代升级,乡村也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,未来发展之路还很长。他感谢腰站子村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、实现理想的舞台。
青春孕育无限希望,青年创造美好明天。如今,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完善的薪酬体系,腰站子村吸引了28名青年带着全新的理念归来,用一系列新潮流、新玩法、新场景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。
念好共富“新农经”
眼下,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上三工村的冬小麦陆续出苗,发芽吐绿,长势喜人,从空中俯瞰,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,点缀着初冬空旷辽阔的原野。
冬小麦破土出苗这些天,“新农人”“90后”马立涛,每天都要来到地里,查看小麦出苗和长势情况。“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320亩冬小麦,全部都是高标准农田种植,长得特别好,估计在明年7月中旬开始收获。”他说。
7年前,在外打工的马立涛回到家乡,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。“想要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,必须要抱团取暖,走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。”回乡第3年,马立涛了解全村的农业发展情况,积极请教农技专家,向优秀的农业合作社学习,成立呼图壁县金正源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。
跟父辈比起来,马立涛对于如何利用科技增产增值更加得心应手。他不断进行新型农用设备的试应用,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份额。
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技术,一个人一天可作业600亩,实现效率翻倍;精量播种技术,每亩地小麦种子从35公斤减到20公斤,实现节省成本;大型机械收割小麦,不仅节省人工,脱粒、秸秆还田一次完成……实实在在的成效,让马立涛尝了甜头,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。
“自己富了不算富,大家富才算富!”马立涛常说。他购买玉米收割机、青贮收割机、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,提高种粮效益的同时,帮助其他村民完成春耕秋收工作,并通过土地流转、吸纳务工人员等途径带动村民增收。农忙季节,村民在合作社打零工每天能拿到180元至220元,农机手每天的收入能达到400元。
如今,马立涛带着5人小团队,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,预计今年纯收入近180万元。
脚下沾泥土,心中系故乡。在全州各地的广袤田野,有许多马立涛这样的“新农人”,从农村走出,又回到农村,在泥土中绽放梦想之花,也带动着家乡群众奔向致富之路。
立冬时节,繁华尽藏。这些“新农人”就像青青麦苗,经历风霜雨雪,在耕耘希望的田野倔强生长、绽放青春。
- 上一篇:第八届中国大学生人力...
- 下一篇:全国第一届学生(青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