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1:学院教师参加省级教师教学竞赛

图2:学院教师参加省级教学竞赛获奖情况

图3:整理收纳微专业开班、结业
本网讯(社会发展学院 姚瑶)在“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以评促强”的新一轮审核评估精神指引下,社会发展学院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锚定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把家政学国家一流专业与社会工作、女性学、老年学、学前教育等五大专业统摄为“民生保障类专业集群”,以“制度保障、赛教融合、成果转化”三措并举,撬动人才培养范式、知识生产范式和社会服务范式“三维跃升”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样板。
一、制度保障:从“过程规范”到“生态重构”
学院坚持“评建一体、以评促强”,建立“学校—学院—教研室”三级治理闭环,把项目、竞赛、课程、团队、专业“五轴联动”纳入年度目标责任体系,实行“月度调度、季度督查、年度考核”,以任务清单方式压实责任。2024年重点锚定《家庭教育学》国家一流课程提质;2025年再以省级重点教改项目为支点,孵化“整理收纳”“母婴护理”等微专业,培育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,形成“课程—团队—专业”雁阵梯队。同步将行业协会、基层社区和头部家政企业等纳入育人共同体,让行业真需求、真实景、真案例成为制度设计的首要依据,实现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“四链同频”,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。
二、赛教融合:从“竞赛拿奖”到“课堂改革”
学院把“以赛促教”升级为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、以赛促改”的系统工程,构建“基础培训—院级选拔—省级冲刺”三级递进赛训体系,并建立“获奖教师+行业导师+青年教师”传帮带机制,把竞赛标准、竞赛模块反向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。近两年,教师将省赛、校赛打磨形成的家庭沟通、心理学等典型案例,陆续转化为《家庭教育学》《家庭心理学》等相关课程的讨论情境与实训任务,实现“赛题”变“课题”,“赛场”变“课堂”。赛教深度融合,让课堂从“知识灌输”走向“场景实战”,学生从“被动听众”转为“共创主体”,教师从“单兵作战”转向“团队协同”,使“金课”长在竞赛沃土上。
三、成果转化:从“项目结题”到“育人裂变”
学院把教改、竞赛、课程、团队成果纳入“一张网”管理,建立“成果清单—转化路径—育人成效”闭环链条,推动“项目—课程—教材—案例—社会服务”五级跳。2025年,梁小燕老师的“整理收纳”重点教改项目同步输出微专业、行业培训包、创新创业项目,并反哺家政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;刘薇珊老师的“感觉统合”成果直接应用于学前教育实验课堂,带动行业导师进校授课;教师将竞赛、教改中沉淀的教案、视频、手册等在全院共享,供同行借鉴和青年教师学习,实现课程内容的迭代升级。《家庭教育学》正是在多轮课堂实践与行业案例浸润中,通过校内外联合打磨,最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实现“教学实践—课程优化—国家平台”逐级提升。社会服务维度,师生团队深入社区、乡村、企业,开展家庭教育、老年照护、女童保护等公益项目,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把成果带进千万家,彰显高校“民生智库”使命担当。
四、三维跃升:从“专业强”到“学院强”再到“学校强”
两年间,学院省级教改项目从7项增至8项(含重点4项),竞赛奖从3项增至4项(高层次奖项翻番),国家级一流课程实现“零的突破”;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建设、智慧课程与产教融合课程培育、微专业发展有望实现新的突破。“三措并举”,学院实现了三大跃升:一是人才培养范式跃升——从“学科导向”走向“产业需求+能力导向”;二是知识生产范式跃升——从“单点教改”走向“集群创新”,教师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、获批省级以上项目数量两年翻番,形成“教改—竞赛—课程—教材—社会服务”一体化成果链;三是社会服务范式跃升——与地方政府、龙头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基地,真正把学院建设成为“民生福祉高素质人才摇篮”和“区域家庭教育高端智库”。
学院以审核评估为镜,以“三措并举”为钥,把评估指标转化为发展坐标,把建设任务升华为育人使命,在“价值塑造、能力培养、知识传授”三位一体中实现高质量跃迁。面向未来,学院将继续高举“以评促建”旗帜,以家政学国家一流专业为“高峰”,以五大专业集群为“高原”,以制度创新、赛教融合、成果转化为“引擎”,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时代民生保障教育样板,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“女院方案”与“社发智慧”。
(供图:王肖静 责任审核人:黄乘政 黄臻 tsxxywhcz202511022216)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敬老暖重阳,党心践初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