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寻老兵足迹,感悟红色精神
日期:2021-08-23 18:27:08  发布人:admin_tw  浏览量:212

2021-08-23 | 来源:中国青年网

为庆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东方红暑期实践团队于7月12日前往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轸溪镇开展“忆往昔峥嵘,传红色精神”的主题活动,寻访老党员、老军人,深入党员生活,倾听党员的故事,为新时代青年们树立楷模。

自1978年4月潘复洪应征入伍以来,距今已过了43年。提及曾参与的中越反击自卫战争,潘复洪便拉开了话匣子。在他的讲述中,笔者耳边仿佛有炮火的声音传来,40多年前的战争场面大致在眼前铺开。

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。以前我对这句话的认知只停留在字面意义,却无法了解战争场面是如何激烈残酷以及带给给战士们的影响。听潘复洪讲述之后,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对越战争一打响,潘复洪就响应号召,投入了战斗之中。谈及刚开始参与战斗,志愿者问他是否感到害怕,他说:“死了就算了,活着就回来。”问他不害怕牺牲吗,他却回答:不怕,服从是军人的天职,在战斗中军人就要往前冲。我在听之后,对潘战士肃然起敬。正是因为他们的顽强拼搏,不懈奋斗,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,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,我们才有今天国富民安的美好生活。

冲锋陷阵,对军人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,但对于作为一个人来说,是生与死的界限。当年我国武装力量尚未发展完备,一个班10个人,共用一挺机枪。机枪重25公斤,每人要背10公斤的子弹。本就是负重前行,还要带上口粮,棉被等军需物资。两人一组,轮番在行军中抬枪。战争场面异常激烈,看到身边的战友接连倒下,内心的悲痛就更深一分。在战争中,在15天持续不断的战斗中,潘复洪同班的战友牺牲了两三个。问及他与他其他的战友现在是否仍保持着联系,潘复洪面露遗憾,山水相隔加上当时通讯不便,与许多战友自退役回家之后,便失去了联系。

枪弹无眼,潘复洪在兵役两年到期后,因大腿中弹留下残疾而离开部队。因在战争中表现突出,他们班获集体三等功,两次连奖的荣誉。对于受伤这件事,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伤,后怕之类的消极情绪,而是给我们比划着他受伤的地方,显示出一种骄傲的神色。大腿中枪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块勋章,经过岁月的洗礼,显得越加辉煌。退伍后,党和国家颁给他残疾证,安排他到粮站工作。谈到此处,他说到,这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,给我们退伍军人的帮扶。

党的精神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传承,方能生生不息,历久弥新。潘复洪的儿子潘强自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,在心中便播下了长大后也要参军报效祖国的种子。进入部队,对于国家来说是为国家保家卫国的长远事业添砖加瓦,对于自己而言则是一份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历史在前进,时代在召唤每一个有志青年。在潘复洪的年代,国家边境问题解决迫在眉睫,为国出征,是他们那个时代对于军人的召唤。身处和平年代,报名参军是为国家军备做储备,也是在部队中锻炼自己,健全自身的人格。

在退伍军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党和国家需要,逢召必回。这是退伍军人,老党员对于党和国家的承诺,同时,也是党和国家的强大和可靠给了他们决绝的勇气。

从乐山沙湾出发,在凉山服役,后因国家需要辗转奔赴云南,跨过中越边界的河流,去往越南战场。每个人都是平凡人,而所谓英雄即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。保家卫国,离开自己的小家,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战场浴血奋战守护我们共同的大家,这难道不就是英雄本色的真实体现吗?我们现在的国家,社会安定,人民幸福,是前几辈人拼着性命为我们挣下的江山。我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,也应时常感念他们。党和国家不会忘记每一个英雄,我们也不能忘记,更不该忘记。(通讯员 龚敏)

核发:0 点击数:212 收藏本页
分享到
相关链接